當壹定发(中国区)官方网站談論企業發展時,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力往往指向設備、技術和人力。但在今天,一種新型的“綠色生產力”正在悄然崛起,它就是ESG實踐。
環境(Environmental)、社會(Social)和治理(Governance)這三個看似非財務因素的維度,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動著企業價值的重構。ESG已不再是道德選擇,而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路徑,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興綠色生產力。
一、為什么說ESG是“綠色生產力”?
傳統生產力關注的是“多快好省”地生產產品和服務,而綠色生產力則在此基礎上,增加了“綠”的維度:即以更少的資源消耗、更小的環境代價,創造更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。
ESG正是綠色生產力的最佳實踐框架:
在環境(E)層面,ESG通過節能降耗、循環經濟直接降低運營成本。例如,企業淘汰高耗能設備、使用可再生能源,不僅減少碳排放,更顯著削減能源開支,將環保投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利潤。
在社會(S)層面,ESG注重員工福祉、供應鏈責任和社區共贏,從而提升人才忠誠度、減少運營風險、增強品牌聲譽,這些無形資本極大提升了組織效率和穩定性。
在治理(G)層面,透明的決策、有效的風險管理和長期主義導向,為企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制度保障,吸引綠色資本青睞,降低融資成本。
ESG不再是一種成本或負擔,而是通過優化資源配置、激發創新和管理效率,成為企業降本增效、提升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引擎,重塑了新時代的“生產力”內涵。
二、ESG實踐的三個誤區
1.誤區一:ESG就是做公益
許多企業把ESG簡單等同于慈善捐款、公益活動。實際上,真正的ESG是將環境、社會、治理因素融入企業戰略和業務運營,是在商言商的可持續發展。
2. 誤區二:ESG是大企業的專利
中小企業常常覺得ESG門檻太高。但實際上,ESG有各種規模的實踐路徑:從節能改造、員工關懷到治理結構優化,每個企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ESG切入點。
3. 誤區三:ESG投入是成本
事實上,ESG更應被視為投資而非成本。節能改造降低運營成本,員工關懷提升生產效率,良好的治理降低風險成本—ESG投入往往能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回報。
這些錯誤的觀念會對企業的ESG行動和效果產生不可估量的后果,缺少正確理論的指導,企業的ESG可能流于形式,嚴重的可能會南轅北轍,離目標越來越遠,理念和認識的轉變絕非一日之功,有時僅靠中小企業自身力量很難完成。
三、企業如何培育ESG生產力?
1. 制定ESG戰略,將其融入企業核心業務
ESG不是獨立的公益項目,而應融入企業戰略和日常運營。企業需要建立明確的ESG目標、路徑和考核體系,確保ESG實踐與業務發展同頻共振。
2. 加強ESG管理,建立長效機制
建立ESG管理架構,明確職責分工,完善ESG數據收集和披露機制,將ESG要求融入采購、生產、銷售等各個環節,構建全面的ESG管理體系。
3. 注重技術創新,打造綠色競爭力
積極開發和采用綠色技術、綠色工藝、綠色產品,通過技術創新降低環境足跡,提升資源效率,打造真正的綠色競爭力。
4. 強化溝通交流,提升透明度
定期發布ESG報告,積極與投資者、客戶、員工、社區等利益相關方溝通,展示ESG進展和成效,增強各方對企業的信心和支持。
四、壹定发科技在推動ESG實踐方面開展的工作
開展ESG培訓宣講:普及ESG基本概念,幫助企業管理層、員工理解ESG的內涵、價值及全球發展趨勢,增強企業對可持續發展、社會責任和良好治理的重視,推動從被動合規到主動實踐的轉變;幫助企業理解國內外ESG相關法規(如歐盟CSRD、中國ESG披露指引)的要求。
推動企業ESG實踐落地:指導企業ESG戰略制定,幫助企業將ESG納入長期發展戰略,明確目標與實施路徑;提供工具和方法論,支持企業建立ESG管理體系(如碳排放核查,碳足跡核算等);指導企業按照標準編制ESG相關報告(含社會責任報告、可持續發展報告、綠色低碳發展報告等)。
專項解決方案:為工業企業的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。已經在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、產品碳足跡碳標簽評價、零碳工廠、綠色制造體系建設、碳管理體系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案例和客戶。
ESG不是負擔,而是機遇;不是成本,而是投資。在高質量發展成為主題的新時代,ESG正在從“加分項”變為“必答題”,從“軟約束”變為“硬實力”。
綠色發展不是企業的成本,而是投資;不是約束,而是機遇;不是終點,而是新的起點。培育和發展ESG這項“綠色生產力”,已經成為企業面向未來的必然選擇。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,ESG既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“通關文牒”,也是避免被時代淘汰的“生死符”。那些早早布局ESG的企業,正在這場綠色變革中贏得先機,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