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申報工作已經基本結束,預計近期就將公示通過名單。對于2026年申報“小巨人”的企業而言,現在就可以未雨綢繆、積極準備。
本文將結合《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》、《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(試行)》以及2025年的評審重點,從“專、精、特、新、鏈、品”六個維度為企業梳理申報重點與策略,助力企業做好明年的沖刺準備。
一、專業化指標
1.基本要求:
①長期專注深耕,即企業從事特定細分市場時間需達到3年以上;
②主營業務突出,即主營業務收入總額占營業收入總額比重不低于70%;
③營收增長穩定,即近2年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長率不低于5%。
2.新評價體系要求
①發明專利集中度
新評價體系會量化企業發明專利在不同技術領域的分布情況。如果專利高度集中于主營業務相關技術領域,加分;反之,減分。新評價體系通過引導企業將創新資源聚焦于產業鏈關鍵節點,防止企業“湊數專利”,確保篩選出真正具備長期技術積累和核心壁壘的企業。
②主持或參與標準制修訂數量
新評價體系強調企業必須參與國際、國家或行業標準的制定或修訂,通過規則制定體現技術引領力。
3.企業行動建議:
①識別核心技術短板,圍繞主營業務的高價值專利進行快速預審申請,爭取在申報前拿到新增授權;
②積極參與行業標準研討、申請標準起草或參與單位身份,為申報材料加分。
二、精細化指標
1.基本要求
重視并實施長期發展戰略,生產技術、工藝及產品質量性能國內領先,至少1項核心業務采用信息系統支撐,取得相關管理體系認證,上年度企業資產負債率不高于70%。
2.新評價體系要求
①效率指標
人均營收、凈資產收益率、成本利潤率等指標與行業均值對標,避免企業僅靠規模擴張而掩蓋運營效率較低的不足。
②費用管理水平
銷售費用率、管理費用率等指標與行業均值對標,避免過度依賴營銷或管理效率低下。
3.企業行動建議:
①建立財務數據對標體系,梳理過去兩年的核心指標與行業均值差距;
②提升管理水平,例如通過CRM系統提升銷售轉化率,提高內部效率與精細化水平。
三、特色化指標
1.基本要求
主導產品在全國細分市場占有率達到10%以上,且享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。
2.新評價體系要求
①數字化
獲得智能工廠、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、數字化轉型“小燈塔”等榮譽,體現公司在智能化、數字化等方面的優勢。
②綠色化
獲得綠色工廠、綠色供應鏈等認證,體現節能降耗和可持續發展能力。
3.企業行動建議
加快智能工廠、綠色工廠的建設、申報工作。
四、創新能力指標
1.基本要求
研發投入達標、建立有研發機構、擁有2項以上與主導產品相關的Ⅰ類知識產權。
2.新評價體系要求
①重視高價值專利
Ⅰ類高價值知識產權越來越重要,避免企業為申報而湊數低質量專利。
②重視企業研發綜合實力
除了關注傳統的研發機構牌子,更加注重核心研發人員數量與質量以及博士后工作站等,強調持續創新保障。
3.企業行動建議
企業注重培養核心技術團隊,并加大在基礎研發、技術突破、產業化等方面的投入,提升企業創新水平。
五、產業鏈配套
1.基本要求
企業需要處于產業鏈關鍵環節,圍繞重點產業鏈實現關鍵基礎技術和產品的產業化應用,發揮“補短板”“鍛長板”“填空白”等重要作用。
2.新評價體系要求
①上下游協同能力
企業需要與上下游企業形成高效協同,并能快速響應市場變化、降低整體成本、提升交付效率,也能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升級。
②提升自主可控能力
國家鼓勵企業降低對外部關鍵技術或零部件的依賴,并在產業鏈中占據主動位置,形成國產化替代和產業自主可控的格局。
3.企業行動建議
企業梳理在產業鏈中與關鍵供應商、客戶的關系,明確協同優勢;并提升自主核心技術或關鍵零部件能力,減少對外部不可控因素依賴。
六、主導產品所屬領域
1.基本要求
主導產品原則上屬于以下重點領域:制造業核心基礎領域、制造強國戰略重點產業領域、網絡強國建設相關領域。
2.新評價體系要求
①更加注重戰略價值
主導產品要能清晰對應到國家或地方重點發展的產業鏈環節。如果產品能夠支撐“卡脖子”環節,或者在產業升級中發揮基礎性作用,申報時會更具優勢。
②產品要有發展潛力
主導產品是否擁有獨立知識產權,是否符合綠色、智能、低碳、國產替代等發展趨勢。同時,還會考察產品市場容量和增長率,驗證企業的成長性。
3.企業行動建議
梳理企業主導產品,確認與國家或地方重點產業鏈的契合點;并結合市場數據、行業趨勢和企業研發成果,說明產品未來的成長空間和對產業的帶動作用。
七、總結
總體來看,新體系下的“專、精、特、新、鏈、品”六大類指標呈現出幾個明顯趨勢:
1.從數量到質量:無論是專利、研發投入還是市場占有率,評價重點轉向實際價值和影響力;
2.從單維度到綜合化:財務效率、管理精細化、數字化、綠色化和國際化被納入考量;
3.從局部到全局:技術、標準、國際化視野與可持續發展成為企業整體競爭力的重要衡量標準。
2026年的“小巨人”申報,不僅是企業規模和資質的比拼,更是戰略深度、創新高度和綜合競爭力的較量。企業需要提前行動、積極準備,才能在2026年的競爭中脫穎而出,成為引領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的真正“小巨人”。